传播学研究

威尔伯·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制贡献巨大,堪称‘传播学之父’?

威尔伯·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制贡献巨大,堪称‘传播学之父’?

如果非要为传播学找一位「父亲」,那么威尔伯·施拉姆必然是最有资格胜任的。无论是从学科机构化,还是学术制度化上来说,施拉姆都是对传播学的学科建制最呕心沥血的那一位学者。

传播学领域,“四大奠基人”的确定一直存在争议,施拉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这一议题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

施拉姆的重要地位

施拉姆在传播学领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的努力贯穿了学科从机构化到学术制度化的全过程。在传播学初创时期,他独自一人推动了学科的认可。在美国众多名校中,这些学校普遍抵制新学术领域,他却积极穿梭其间。正因他的不懈努力,传播学才得以在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施拉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各种资源进行了整合。他明白,任何学科都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认可。因此,他采取多种途径,逐步使传播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他的激励下,众多年轻学者纷纷加入传播学的研究行列,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大奠基人的研究成果

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与“传播三功能说”对传播过程及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拉扎斯菲尔德关于意见领袖及两级传播的理论,则揭示了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途径。这两项理论均是在特定学术背景下,经过广泛研究而得出的。

霍夫兰的研究揭示了说服力的作用,为理解传播如何作用于听众提供了理论基础。勒温的把关人理念,详细描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筛选过程。至今,这些成果在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并被众多学者频繁引用。

其他显赫成就的学者

在传播学这个领域里,杜威、帕克、库利、李普曼等人的成就同样非常卓越。杜威特别注重传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对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深入的认识。帕克则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传播问题,这样的研究角度大大拓宽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深入剖析了个人如何通过传播来塑造自我认知。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则揭示了大众传播对人们认知世界的深远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施拉姆的策略与“四大奠基人”说法

当时美国知名学府对新兴学术领域持排斥态度,施拉姆选择了谦逊的适应方式。在那个保守的学术环境中,他突出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促成了“四大奠基人”这一概念的提出。通过这种寻求联系的方式,传播学得以确立其正统地位。

他看重了“四大奠基人”对传播效果的关注和运用科学方法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路径与手法,在当时的学术氛围中颇具吸引力,有助于传播学在众多学科中稳固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策略为传播学在美国的存续奠定了基础。

构建“神话”的争议

施拉姆在论述中较少提到传播学界的学者,他更倾向于邀请知名人士来为传播学正名。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特别是芝加哥学派的杜威、库利等学者,他们在传播领域的研究颇有建树,理应被视为该领域的奠基者。

拉斯韦尔和拉扎斯菲尔德等先贤并未自诩为传播学的专家。若将他们视为学科的奠基者,似乎有悖于他们个人的初衷。因此,“四大奠基人”这一称号在传播学的历史中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施拉姆的偏好与学科发展

施拉姆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他在二战期间投身于政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芝加哥学派主要关注社会传播,并且也表达了一些反战等消极观点。胡翼青则认为,施拉姆的做法限制了学科的发展方向。

他对基因图谱进行了片面的描绘,导致传播学中众多潜在的发展路径未被关注。时至今日,这一争议性问题依然存在,众多研究者持续在探寻传播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对施拉姆的方法对学科造成的冲击进行反思。

对于施拉姆确立“四大奠基人”这一举措,有人认为它促进了传播学的进步,也有人觉得这限制了学科的多样性。您怎么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这篇文章,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