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人大新传考研真题分析:媒介例证虽难,无差别攻击倒也还好?
25人大新传考研真题分析:媒介例证虽难,无差别攻击倒也还好?
一是AI和谣言的曝光率太高了,很容易陷入固定思路,导致卷面呈现出来的思考角度千篇一律,加强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二是对补充背景和论证方法的考察,一广一深,既要有阅读视野

考研题目往往较为困难,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应对起来便游刃有余。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考研题目为例,其中的解题技巧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概念题特点
在概念题中,虽然媒介例证题难度较高,但如果大家都不懂,那么这种题目的区分度就不大,反而比有人懂有人不懂更公平。比如过去的文化冲击和假设影响,其中“假设影响”的命题水平更高,因为它提供了概念比较的视角,借助“第三人效果”来引导答题思路,这样可以调动考生的知识储备。然而,现在概念题的考法持续存在,想要关注新概念就像在大海中捞针一样困难。
论述题热点
论述题目涉及了主流媒体的全面改革,紧扣住了媒体融合十周年的热点话题,并且引用了相关文件的原文内容。今年针对学术型硕士的考试并未涉及新闻史的内容,这样一来,压力就转移到了26级的学生身上。这种类似于击鼓传花的考试方式,让人难以预测和把握。
实务卷风格
今年学术型硕士和专硕的实务试卷风格保持稳定,水平保持在一个较高标准,题型之间的差异不大。学术型硕士试卷深入探讨了电商直播领域的传媒经济学原理,而专硕试卷则继续关注传媒伦理的相关内容。
专硕设问情况
专硕的问答题型并未出现新的形式,而且这次考试首次没有涉及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求考生撰写一篇完整的简评。在论述题部分,则是传播学、视听学等众多题目的集合,涉及的话题都非常热门,考生在准备过程中几乎不会遇到知识上的空白点。
数字记者概念
“数字记者”这一概念并不新颖,业界对此已有研究,它代表着记者的数字化形象。我们不应仅关注虚拟主播,在AI技术的支持下,还有众多新颖的应用场景等待我们去发掘。
专硕新题型
专硕实务试卷重现了久未出现的“公关策划”题目,这个题目上次出现在2021年的专硕试卷中。这次它再次出现,并附有提示词,只要掌握了相关原理,就能顺利解答。

总体来说,人大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性,要想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对于这样的试题,大家有何高效备考之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