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知识生产增长,学科基础理论创新为何停滞?
传播学知识生产增长,学科基础理论创新为何停滞?
促进传播学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 原创 赵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网 随着信息传播的技术发展,传播学知识生产数量增长,但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科基础理论并未有明显创新。
随着传播学领域知识产出持续增长,特别是关于新传播环境的论文发表数量急剧上升,然而,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却仿佛陷入了停滞,这种矛盾现象怎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成果与理论创新脱节
目前,社交媒体领域的学术成果数量极其庞大,在2009至2018年间,SSCI期刊中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数不胜数。但是,理论框架和核心观点却几乎没有进步,除了诸如“社交网络”等少数新提出的概念,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核心观点相比,差异并不明显。这情形就好像拥有一堆绚丽的建筑材料,却未能构建出独特新颖的高楼大厦。
新议题缺乏原创理论
“算法传播”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话题备受关注,相关成果接连出现。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新突破寥寥无几,原创理论极度稀缺。众人纷纷对这些新领域热议纷纷,却始终未能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仿佛始终在原地踏步。
研究方式的远近结合
“进行远距离研究”需要我们从理论层面审视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同时,“近距离研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它有助于提炼出理论层面的问题。这两者就好比鸟的双翼,只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推动传播学的进步。否则,两者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缺乏对问题的敏感,传播学的研究可能会变成学术上的“嬉戏”。在2018年,“中国”一词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众多研究仅仅是依照西方的话语框架来诠释中国的各种现象。中国传播学不应盲目追随西方,而应扎根于本土的实际问题。
跨学科发展的利弊
跨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注入了来自其他领域的滋养,从1993年到2018年,这种跨学科的多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然而,这也导致学科理论创新出现了停滞的迹象,过分强调整合而忽视了基础理论创新,使得学科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后劲不足。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方向
在构建中国传播学学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实证研究和反思性思考的融合。一方面,我们要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密切关注传播领域的具体现象;另一方面,我们还需提炼出普遍适用的理论。我们不能仅仅照搬西方的理论框架,而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的学术体系。
大家都在思考,我国传播学在走向多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如何能更有效地推进基础理论的革新?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