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础复习要点:传播过程及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观点
传播学基础复习要点:传播过程及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观点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考研考察的重要内容,考生在基础复习阶段也要把这部分的基础打好。考研频道整理了传播学的基础复习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是有关传播过程的相关内容。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要考察方向,在基础复习环节打好基础非常关键。接下来,就为大家具体讲解传播学基础复习中关于传播过程的相关内容要点。
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
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在理论层面阐述了传播过程的思想。他认为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没有开头和结尾、也没有边界的活动。传播过程由多个复杂部分构成,其研究基础是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传播的内在特性是变化,即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影响在不停演变。总而言之,传播是一个由众多因素和关联构成的、有组织且持续变化的信息传递活动。
模式的概念与功能
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内外部运作方式的概括性说明,是理论的一种简化表达,能够展现其整体面貌。这种模式用途广泛,构建方面可以用来建立基本框架,解释方面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启发方面能够激发新的思考方向,预测方面可以用来推测发展趋势,对于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线形传播过程模式
1948年,拉斯韦尔构建了传播过程模型,阐述了传播主体、信息内容、传播途径、接收对象以及最终影响等关键部分。紧接着的1949年,申农-韦弗模型也面世了。然而,线性传播模型存在不足,它将传播活动视为单向直线式的静态过程,并且忽视了环境因素的互动作用,这与真实的传播现象显然存在出入。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1954年,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面世。1957年,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问世,这个模式是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里比较成熟的。不过这类模式也有不足之处,它们把传播过程看作是循环往复、保持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还觉得传播是独立于其他事物运动的,没有顾及传播的社会环境。
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美国大众传播框架,阐述了自由市场环境中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对于信息流通的作用方式。这个框架涵盖了多个层面的接收群体,政府及其监管单位,社会团体等政治法律因素,以及金融机构和商业实体等经济因素,还包括了信息制作和传播的机构。该体系依靠媒介提供低俗化内容来维持运转,这体现了自由市场理念的作用。
传播学复习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学生,必须重视传播学基础的学习,这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先把基础打牢,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深入研究传播学,理解传播现象,应对考试,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花时间,认真理解和记忆传播过程的各种模式和观点。
传播学涉及的知识点繁多且难度较高,初学者在准备考试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你在学习传播学时碰到了哪些困难?欢迎踊跃留言,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