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

6月10日上海大学举办国际大师讲坛第六讲,探讨新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6月10日上海大学举办国际大师讲坛第六讲,探讨新传播学理论与实践

6月10日上午,上海大学海外引智专项2019国际大师讲坛第六讲《“真相”机制与公共生活的重建——探索新的传播学理论和实践命题》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

信息量激增的时期,如何辨识事实与重塑公共领域,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六月份十日早上,上海大学举办的海外人才引进项目2019年度国际知名学者系列讲座第六场,专门讨论了这一议题,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讲坛概况

传播学理论_用传播学理论分析_公共生活重建

6月10日上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场面活跃,国际大师讲坛第六讲《“真相”机制与公共生活的重建——探索新的传播学理论和实践命题》在此举行。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传播科学领域的教授潘忠党,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直接互动,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传播学的深入讨论。

核心话题探讨

潘忠党教授围绕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元传播”“公共生活”“交往行动”。他详细分析了新闻专业主义和公共生活规范,指出这些规范对新闻工作者非常重要。实际上,这些规范不仅是职业的准则,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追求的目标,促使他们在工作中秉持原则。

经验层面分享

老师向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介绍了新兴科技对交流场景和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真实”的问题更加明显,我们得想清楚怎么重新证明事物的真实可靠性,还要根据这个认识,弄明白自己在交流中的位置,这样做才能借助新科技,让大家的公共生活更美好。

元传播层面开放

开放了传播的上层领域,新闻行业出现了新气象。新闻的编排构思和人员安排开始接受大众的介入,新闻的领域不再由专业记者所独占。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记者的衰退,他们反而能够利用新的传播工具和信息技术,制定多样的应对策略,例如组成合作团体,或者拉拢非专业的人员。

互动环节答疑

交流环节里,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踊跃发言。有人好奇《纽约时报》调整阅读量统计方法、增强报道水准的目标能否达成,也有人想知道怎样分辨普通民众和知识精英。潘忠党教授仔细回应,帮助师生们解开了困惑。

用传播学理论分析_传播学理论_公共生活重建

讲坛意义与期许

上海大学国际大师讲坛作用很大,它请来世界有名的学者到学校做活动,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因为这个讲坛,学校还跟很多国外优秀大学达成了合作计划。潘教授鼓励大家,不要担心自己学的专业前景不好,要对媒体行业抱有希望。

现在资讯渠道众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该怎样更好地顺应这种状况?请大家支持转发,并且发表看法参与交流。

传播学理论_公共生活重建_用传播学理论分析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