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出版百年:李普曼拟态环境概念价值几何?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舆论出版百年:李普曼拟态环境概念价值几何?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1922年,李普曼的《舆论》出版,至今已经有100年的时间了,《舆论》是传播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李普曼在书中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并认为大众难以通过媒介了解世界的真相

你能够想到吗,信息延迟会使得岛屿上的人对现实世界完全不了解,我们目前所获取的信息又有多少是确实完整的呢,这其中隐藏的奥妙非常深远。
一战信息迷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法国的民众虽然最后取得了战争胜利,但当时他们获得的信息大多是不真实的。那个时代通讯手段落后,公众所能了解的消息都经过了信息发布者的过滤。例如,在1922年,李普曼通过研究一战前后的信息状况,撰写了《舆论》一书,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理论,阐明了人们头脑中的景象和实际存在的世界之间的不同。
这让大家误以为掌握了全局,其实只是沉浸于经过粉饰的消息氛围中,仿佛在雾气里摸索,无法辨明本真的方向。
拟态环境成因
构成虚假情境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在于素材的挑选,一旦信息经过过滤处理,人们感知到的环境就会是虚假的。以新闻报道为例,其中很多信息都是经过特意挑选才公之于众的。
第二点涉及固定看法,这种看法使人们看事物时容易带有偏见,不过它也是能力有限的人用来快速做判断的一种权宜之计。人们描述事情时,通常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修改,并且会受到个人经历和评判基准的影响。
李杜观点分歧
李普曼和杜威在传播学领域持有相异看法。李普曼主张普通民众容易被错误信息影响,他们头脑中对外部世界的印象往往不够准确。杜威则强调民众可以通过参与公共讨论来建立明确的理解,他们可以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不仅需要用视觉观察,更要重视听取各方声音。

这种辩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始终存在,如同两条分岔的路径,各自拥有拥护者,至今仍无定论。

信息受限因素
刘海龙阐述了李普曼指出影响人们认知真实情况的原因,新闻从业者固有的偏见是其中之一。他们往往只关注并传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信息传递时常遭遇阻碍,导致准确的消息无法广泛触达民众,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仿佛存在许多障碍物,众多确切的内容因此被隔绝在公众的视野范围之外。
当代信息困境
当今网络环境下,虽然我们感觉能接触到海量资讯,但情况并非如此。多数人依赖信息应用获取内容,这些内容由系统筛选,导致形成“信息孤岛”现象。
例如,共和党人接触到的民主党信息往往存在谬误,因此更加坚信自己阵营的政策无误。这表明我们所能掌握的消息总是片面的。
拟态环境延续
这表明,李普曼的模拟情境学说在当今依然适用。我们当前接触到的资讯,和报纸时期相比,同样受到筛选和修饰。因此,不要认为如今了解世界就比从前更有利。
我们必须保持警觉,以免被不实消息欺骗。那么,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中,如何才能更贴近真实情况呢?请赶紧在评论区发表你的意见,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