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研究:摒弃本质主义,用话语分析考察六种话语及规律
新媒体研究:摒弃本质主义,用话语分析考察六种话语及规律
导 读:本文摒弃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用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中西方文献中的新媒体语境,提炼新媒体作为介质工具、媒介产品、传播方式、表达方式、产业组织和文化权力等六种话语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媒体生态,虚拟现实技术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媒体生态,“智能媒体”概念兴起,与此同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它与“新媒体”的本质区别呢?
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并非单纯指代新出现的媒介形式才是新媒体,判断一个媒体是不是属于新媒体范畴,关键在于其有没有具备数字化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交互特性,2000年代初,学者们曾经围绕数字光盘是不是属于新媒体展开讨论,最终认定其虽然采用数字记录技术,但是缺乏实时互动功能,只能算作过渡性产品。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去看,新媒体构建必然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这种技术基础让媒体内容达成数字化存储,还能进行处理以及传输,这为后续交互功能给予了可能,缺乏此技术基础的媒介形式,就算出现时间较晚,也很难被归入新媒体范畴。
媒介技术的演进路径
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的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印刷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如今当下的数字媒体,每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正式开启。
近年,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相融合进行应用,促使媒体形态朝着智能化方向作发展变化,这些技术不但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式,而且还对传播生态予以了重新构建,在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于媒体领域的应用规模已经达到了数百亿美元,预测在未来的五年里边也依旧会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互动性的核心地位
界定新媒体的关键标准是互动性,传统媒体像报纸、广播等只能进行单向传播,新媒体却冲破了这种限制,社交媒体平台是典型例子,用户不但能够接收消息,还能够参与内容创设以及传播进程。
这种互动性,不仅仅是体现在人机交互的层面,而且更是体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方面。比如说微信、抖音等平台,用户借助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从而形成复杂的互动网络,这种高度的互动性,恰恰就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特征。
内容与载体的关系
新媒体时代,内容呈现出一种趋势,载体也呈现出一种趋势,二者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优质内容要发挥最大价值需适配载体,先进载体需优质内容进行支撑。这种关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尤其明显,不同尺寸屏幕需要不同内容呈现方式。
研究指出,移动端的用户,对于内容的信息密度方面有着更高要求,在情感浓度方面同样有着更高要求,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恰恰是顺应了这样的一种趋势,借助算法优化以及界面设计,达成了内容与载体的高度契合,这样的一种适配关系,直接对用户的阅读体验产生了影响,也对传播效果产生了影响。
产业组织的变革
新型媒体组织形态因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传统媒体机构正逐步朝着平台化转变,科技公司已经展开步入内容生产领域的脚步,媒体产业的边界因这种跨界融合变得越发模糊,组织机构框架在持续进行调整改善。
比如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这些公司借助建立灵便的组织机制,迅速去适应市场变幻,她们不但着重技术方面创新,还更看重内容生态构建,凭借投资、并购这样的方式整合产业链各类资源,以此形成协同效应 。
文化权力的转移
新媒体普及致使文化权力重新分配,传统媒体时代,文化话语权被少数专业机构把控,如今,普通用户借社交媒体平台可参与文化创造及传播,这种权力转移在文化生产与消费方式上有深刻影响。
于短视频、直播这般新兴媒介形态里,用户身为内容消费者,亦是创作者。此双重身份,打破了专业跟非专业的界限,催生出新的文化表达形式。依据2024年最新数据,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然超过9亿,当中活跃内容创作者占比明显提升。
虽智能媒体于技术层面及应用层面已然获取显著进展,然而于组织架构层面以及文化建设层面依旧面临诸多挑战,您觉得未来智能媒体会怎样去平衡技术创新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呢,欢迎于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要是觉着本文具备价值,请点赞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