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动态

第十六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广州召开,聚焦智能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十六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广州召开,聚焦智能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

9月20日至22日,第十六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大家就新时代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中国传播学会联合举办的会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机构也加入了承办行列。会议集中讨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并将其主题定为“智能、传播与中国现代化”。大会正式开启,中国传播学会的会长胡正荣走上讲台发表讲话。

大会概况

9月20日至22日,第十六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的约150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和青年学子汇聚一堂。大家就新时代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大会为传播学领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此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中国传播学会联合举办的会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机构也加入了承办行列。会议集中讨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并将其主题定为“智能、传播与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紧贴时代潮流,将传播与现代化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主办方意义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的传播学分会,亦称中国传播学会,是我国传播学界首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该分会举办的大会,其主题始终与前沿理论、实际问题及国家政策紧密相连,构成了汇聚学科共识的核心平台。学会期望通过此类大会,促进学科进步,加强学者间的交流,并构筑知识共享的桥梁。

主办方努力构建与我国现代化同步的独立知识传播网络,为传播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在会议过程中,我们秉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促进学术界对传播学在新时代中的角色和责任进行深入探讨。

领导致辞

大会正式开启,中国传播学会的会长胡正荣走上讲台发表讲话。他提出,大会的核心在于坚守正确道路、勇于创新,致力于构建我国自主的传播理论框架。他激励研究者们对问题保持警觉,关注重要实践话题,追求学术深度,妥善应对时代挑战,从而为学科进步提供全面支持。

林如鹏,作为暨南大学的党委书记,回顾了学校在传播学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指出,暨南大学将与大会合作,打造一个专注于智能传播研究的平台。学校计划利用智能科技,将其作为推动传播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以促进中国传播学的进步。这体现了高校的责任担当和坚定信念。

主旨演讲

演讲环节异常精彩,多位知名学者接连上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胡正荣所长、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单波主任、清华大学智媒研究中心的陈昌凤主任等专家,都带来了精彩的演讲。他们各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和独特眼光出发,为传播学的发展贡献了新颖的观点和思考。

专家们对传播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他们探讨了智能传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这些探讨不仅丰富了与会者的知识视野,还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见解和思考路径。

分论坛亮点

会议按照议题进行了布局,设立了五个以主题为中心的分论坛和三个面向研究生的分论坛,并组织了小组间的交流。在“国际传播与中华文明传播”这一主题分论坛中,学者们集中讨论了文化传播的途径。至于“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分论坛,则对技术发展对传播领域的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个分论坛都吸引了众多专家的参与,现场讨论氛围十分活跃。

学者们在各自的分论坛找到了专业交流的场所,这样的布置促进了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深入探讨的过程中,他们对各自领域的尖端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学科内部细分领域的研究和进步大有裨益。

大会价值

第十六届传播学大会具有深远影响,它搭建了学术界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了学科进步。大会紧跟时代潮流,聚焦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传播学满足时代要求、适应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者们在会上有了交流的平台,这也为我国传播学在智能时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更多学者投入学术探索,对我国构建自主的传播理论体系大有裨益。你觉得哪个分论坛的主题最吸引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