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博士王润泽:多重头衔引领新闻传播研究,成果丰硕贡献卓越
文学博士王润泽:多重头衔引领新闻传播研究,成果丰硕贡献卓越
作者简介王润泽王润泽,女,文学博士。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A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学术项目成就
在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中,我取得了不少成就。我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个过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我还完成了教育部资助的“中国新闻本体史”等多个研究项目,这些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新闻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项目促进了新闻史学科的成长,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搜集并整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掌握新闻史的发展线索,进而激发了他们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探索热情。
研究聚焦方向
专注于从我国新闻实践的历史视角,探讨现代新闻传播的运作规律。努力寻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理论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细致分析不同时代的新闻现象,提炼出普遍规律,为现时的新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如何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理念、言说方式和学术推理。致力于打造信息时代下的新闻学知识架构,顺应数字媒体的发展潮流,使新闻传播学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年度荣誉与感悟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22-2023卷)》将惊喜评选为年度活跃资深学者。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他在新闻史研究领域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肯定。同时,这也为他提供了与业界同仁分享学术经验、共同推动学科进步的平台。
研究新闻史多年,我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学术上的突破,必须在研究资料、问题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例如,研究发现,民国时期的新闻专业书籍数量远超之前的统计数据,而且这些资料数字化后,学者们可以更便捷地使用,从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范式探索
在掌握了革命史、社会化史、编年体等成熟范式之后,我们持续寻求新的研究方法。我们提出了现代化史和本体史的新范式,并最终实施了实践史范式。每一次范式的更新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现和成果。
专家对实践史范式表示支持,希望其能产出关于“实践新闻学”的研究成果。这种范式更加重视新闻实践的过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探讨新闻传播的影响,对新闻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闻史与理论关系
史论本是一家,新闻史构成了学科的基础,有助于我们认识学科的来龙去脉。但真正能与其它学科交流并受到尊重的,却是新闻理论。理论的深度与独立性,是学科赢得尊重的象征,也是学科的璀璨明珠。
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新闻学的基本问题,并在根基上加强学科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不仅对新闻工作有指导意义,还能给其他学科的研究带来理论帮助,同时也能扩大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范围。
元问题与实践转向
人文学科传统上探讨根本性问题,新闻学的核心问题则聚焦于新闻与人的关系。它不仅着眼于个人,也关注整个人类群体的未来和走向。它超越了新闻文本的层次,在更宽广的范围内研究人与新闻之间的联系。
实践转向是寻找新闻学根本问题答案的重要途径。这一转向有助于解决新闻学中的对立矛盾和学科局限,使新闻学研究更加贴近现实,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功能。
在现今这个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