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进展
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进展
2022年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报告
记忆与个人回归
李红涛和杨蕊馨从数字记忆的现实中出发,发现“媒介是记忆机构”这一传统观念有所不足。在数字化的今天,记忆的保存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他们认为,个人不应被媒介所掩盖,并提倡将个人记忆纳入研究范畴。这样的观点对于揭示个人记忆的价值、阐释集体记忆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推动学术界对记忆研究方向的重新思考。
现在,大家普遍习惯于借助网络来保存记忆,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已成为个人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削弱媒体的主导作用,我们便能更透彻地探究个人记忆的形成过程。这样做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新闻传播领域对记忆的研究。
国际传播新路径
姬德强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为国际传播中的自主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传播的格局也在不断演变。这一理念涵盖了文化交流、利益共享等多重阐释,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打破了西方传播理论的垄断地位。
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能够作为传递中国声音、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依托这一理念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并推动全球传播环境的和谐进步。
身体在场传播
吕璟和潘知常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对“去身体化”这一观点进行了思考。他们认为,身体作为传播的关键媒介,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于是,他们提出了“身体在场”这一概念,强调要重新审视并赋予其传播价值。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身体语言和表情等都在传递着至关重要的信息。
肢体礼仪在不同文化间各不相同,身体的存在有助于实现真实且高效的沟通。对肢体在信息传递中作用的重新思考,可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新的观察角度,同时提升传播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新闻理论再造
骆正林指出,面对新技术引发的新闻传播风险,新闻学需要更新理论体系和话语模式。目前,新闻传播界正经历着剧烈变革,新媒体的冲击对传统传播方式构成了挑战。通过理论创新,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新闻学的核心问题,比如新闻的本质和传播的规律。
算法对新闻的推送方式产生了变化,这要求我们用新的理论来阐述其带来的效应。对新闻学的基础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有助于该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生机,更好地满足行业的发展要求。
民族志新闻价值
刘楠认为“民族志新闻”在当今数字时代具有构建价值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冲击,传统新闻模式正遭遇变革,叙事手法亟待更新。民族志新闻跳出传统框架,尝试在故事理想与时间哲学上达成共识。
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里,它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的故事和文化精髓,向观众呈现更具深度和价值的新闻资讯,成为解决数字叙事困境的独特方法,满足了社会对高品质新闻内容的需求。
中国自主知识建构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着一个关键使命,那就是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过去,我们常常把西方的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中。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术界必须深入到中国的媒体实践中去。
最近,“全球中国”理念及“以中国为基准”的观点被提出,正致力于此。唯有深入中国现实,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质、风格和气度的新闻传播理论,为学科进步开拓新路径,推动行业迈向新的高峰。
在建立我国独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最大的难题会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