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

传播、传播学及自我传播的定义与含义解析

传播、传播学及自我传播的定义与含义解析

------------------------------------------------------------------------------------------

拉斯韦尔的贡献

拉斯韦尔是传播领域的关键人物,他在1948年提出了一个名为5W的传播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传播者是谁、传播内容是什么、传播途径是什么、传播对象是谁以及传播效果如何,从而清晰地描绘出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此外,他还引入了“社会传播”这一概念,并强调了传播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他的作品《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被公认为传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为后来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的特点

在传播学领域,定量分析是一种基于数量化的研究方法和设计。这种方法在众多实际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通过统计数据来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各类媒体使用时间的差异。同时,研究趋势呈现出综合化的特点,研究者们通常会采用问卷、访谈、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某一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探究。以网络谣言的传播为例,研究者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出相应的方案。

个人社会化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深远影响。在日常生活里,年轻人通过网络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并逐步接受并认同那些主流的价值观念,例如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不断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帮助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并理解社会的规范和需求。

传播符号与媒介

编码是将信息转换成便于传播和接收的符号形式。以电影制作为例,导演的创意便被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等符号。此外,非语言符号同样承载着重要信息,如肢体动作、面部神情等,在人际间的信息传递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媒体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信息交流能力,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网络,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关键桥梁。

受众相关理论

个人差异论依据心理学理论,提出不同群体对信息的接受存在差异。例如,年轻人与老年人在新媒体的接纳度上存在不同。社会关系论着重指出社会关系对信息接收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若一个人周围的朋友都喜欢一部电视剧,他很可能也会选择观看。此外,受众的选择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包括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等方面。比如面对众多节目,人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看。

传播效果与说服

传播行为带来的影响和结果构成了传播效果。说服性传播的目的在于使接收者认同某种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长期传播所带来的效果,我们称之为长期预期效果。比如,公益广告持续宣传环保理念,能够逐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克拉帕提出的“有限效果论”揭示了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的可说服性各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偏好。除此之外,还有关于知识差距的理论,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这可能会导致与地位较低人群之间的知识差距进一步加大。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