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

盘点中国传播学25年发展:教材建设与自身课程教学的思考

盘点中国传播学25年发展:教材建设与自身课程教学的思考

序言如果把1982年北京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看成是传播学正式引进中国的话,到今年正好是25年。

过去25年间,传播学在中国从零起步,迅速崛起,现在正是我们回顾和反思其成长历程的关键时刻。在教材编写和网络传播等领域,它不仅实现了显著的发展,同时也遇到了若干挑战。

学科发展里程碑

自1982年北京举办首次传播学研讨会以来,传播学已踏入我国25载。1997年,它和新闻学一道,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这标志着其重要性的认可,至今已有10年。在这不长的时间里,传播学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众多快速发展学科中的一员。例如,现在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增设相关专业的课程。

在此之前,传播学在我国尚属一片未开垦的领域。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学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它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众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教材译介之功

传播学进入我国,国外教材的翻译与介绍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是美国的教材。众多具有学术声誉的国外传播学教材被引入国内,这对我国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众多高校纷纷从这些国外教材中吸取知识,用于备课和教学。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所遭遇的挑战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不能仅仅依赖国外的学术成果。以媒体环境为例,我国与国外的状况存在差异;同样,受众的特质也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国外的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教学的具体需求。

国内教材建设进步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传播学教材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最初在1983年,市面上仅有《传播学(简介)》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而如今,书店中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相关教材,占据了几整排书架。在这期间,众多教材纷纷问世,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

教材编制的进展体现了传播学在我国逐渐兴盛的趋势。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多,学生和研究者得以拥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也促进了该学科的广泛传播与进步。

网络传播基础特性

网络传播依托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要掌握其特性及技术运用,这是理解网络传播本质的关键。计算机网络由多台各自具备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组成,它们通过通信设备相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共享。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

企业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对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业务进行有效管理,这些分公司的地理位置从一间小屋到全球各地均有涉及。网络技术不仅传播信息的能力卓越,而且具备高效的资源共享特性。

网络技术核心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是网络技术的核心与根基,负责节点间的数据传输。这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等众多技术层面。例如,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可以显著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

网络操作系统作为用户和网络的连接桥梁,能够高效地管理网络资源。其中,微软和Unix等是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它们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而有所不同,共同确保了网络的顺畅运行。

研究的困惑与感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因新发现而兴奋不已,又因问题尚未成熟而感到忧虑重重。尽管这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未解之谜。然而,一旦发布,便能吸纳读者的智慧,进而进一步完善。

人大新闻学院策划并出版了传播学系列教材,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要特别感谢高钢老师的大力推动。这套教材对于学院青年教师以及我个人的成长,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机遇。

国内传播学的发展方向,大家觉得还应该在哪些领域给予特别关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意见,同时,也请对这篇文章给予点赞并分享出去!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