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

沙垚对话赵月枝:城乡关系视野下乡村传播研究走向探讨

沙垚对话赵月枝:城乡关系视野下乡村传播研究走向探讨

【作者简介】沙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赵月枝,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乡村传播领域的研究并非传播学科中可以忽视的边缘部分,它应当推动我国传播学在城乡结合的视野中取得发展,关于这一点,你是否认同?

乡村传播研究视野的缺失

在传播学的研究领域里,城市中心主义的问题始终存在。自从传播学诞生起,其研究重点就倾向于城市。尽管在发展传播学中,对第三世界农村这一特定区域有所关注,但参与度和话语权却相对较少。再者,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往往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例如推广电视等,却未能充分认识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这或许会使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以许多传播研究项目为例,农村传播状况往往被简单提及。

目前,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如果还仅限于西方和城市的中心主义视角,那么就无法全面重视城乡关系这一关键问题。若对此问题视而不见,我国传播学的发展可能会偏离正确的方向,陷入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思维定式,进而难以有效解决中国传播现象中存在的众多复杂挑战。

批判理论与城乡关系

吕新雨等人的研究对于学界同仁对资本主义和乡村问题的理论探讨极为关键。这种城乡之间相互补充的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没有走上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传播学者重新聚焦于城乡关系,从历史实践中汲取资源,这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具有深远意义。比如,探究这种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传播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理应关注城乡关系在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过去,农村的传播方式与城市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使得传播手段、内容和受众群体各自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如果传播研究对此视而不见,就可能遗漏掉许多重要的信息。

现有传播理论的缺陷

传播学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批判理论在构建上都有所欠缺,它们在研究我国城乡间的传播现象时显得不够有力。传播学过于强调发展理念,而批判理论在某些层面亦未能完全满足我国当前传播研究的实际需要。这两种理论均未能对城乡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相对复杂的当下,这两种理论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们难以全面阐释城乡间传播过程中,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所显现出的差异和矛盾。比如,在经济相对滞后的农村与发达城市之间的传播交流现象。

国家社会主义遗产发掘

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农村地区在社会主义国家时期所遗留的文化宝藏。这些宝藏在农村仍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传播学者承担着探索与研究的重大责任。比如,传统乡村中的互助精神在文化传播中的具体体现等。

农民主体文化的探讨

农民在现今社会文化背景下能否塑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形象,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尽管农民春晚等节目有所展现,但它们却受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现象反映出,农民在努力塑造主体文化的过程中,依然遭遇了不少挑战。比如,农民春晚的节目挑选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研究农民的文化核心地位十分关键,因为这样可以显现出农村传播的独特性和存在的问题。当农民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核心地位后,农村的传播内容便会更加多元和丰富,并且有利于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相反,若农民缺少文化核心地位,农村的传播很可能会过度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而趋于同质化。

传播学理论来源和未来探索

理论依据包括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国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生动且富有历史意义的社会理论。得益于葛兰西和波兰尼的理论,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传播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如何从国家主导逐步转变为市场主导,再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导,尤其要重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传播学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城乡互动关系的分析上,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选择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比如,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

您觉得那些专注于传播研究的学者,在揭示乡村传播的潜力以及明确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时,能产生怎样的作用?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