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

警惕传播学研究新名词滥用现象,规避理论使用泛化问题

警惕传播学研究新名词滥用现象,规避理论使用泛化问题

不是说不能使用一些新的名词或理论,但必须警惕使用者还没有完全读懂相关理论或语汇,也不顾其具体的研究脉络,就将其搬到自己的文章中的现象。这种做法或者像学者申凡认为的

当前,传播学领域问题频发,新术语滥用、研究内容泛化且趋于神秘化,这些问题屡见不鲜,对学术水准造成了严重影响,让人深感忧虑。

研究乱象之名词滥用

现在,在传播学领域,许多人随意运用新术语或理论。以“iPad”为例,在它刚问世的时候,许多研究者对这项新技术尚未深入了解,就急于以“新闻的iPad生存”等主题进行学术创作。他们并未充分理解相关的理论或词汇,更不考虑研究脉络,就随意引用,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有些人觉得采用新名词能让他们的研究看起来更有分量,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表面功夫。在未深入理解的情况下随意运用,不但不能促进研究的深入,反而可能使研究陷入混乱,给后续的学者带来误导。

传播学泛化现象

以传播学的若干理论来诠释各类传播现象,体现了一种普遍化的倾向。比如,“五W”模型、“守门人”理论、“议程设置”等,它们原本各有特定的应用领域,然而,许多人却试图用它们来解释所有传播现象。学者刘建明曾指出,每个学科都应拥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样才能形成明确的学科界限。传播学若过度泛化,只会使其学科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状况导致传播学的研究趋向于表面和简化,无法对传播现象背后深层的复杂因素进行深入挖掘。面对一些新兴的传播问题,既有的理论框架往往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暴露了理论泛化的不足。

交叉学科的两面性

传播学在初创阶段广泛吸收了其他学科的养分,展现了跨学科的特点,并表现出其开放和接纳的特性。然而,目前存在不少将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简单结合的现象,频繁地创造出所谓的“交叉学科”。这种现象表面上看似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但实际上,其中不少研究只是概念上的拼凑,缺乏真正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

这种交叉方式较为简单,未能实现与其它学科的深度融合;因此,既无法让传播学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也无法在新兴领域开展高效的研究;结果反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显得混乱无序。

方法与转向

传播学自创立之初便重视经验主义的研究路径,其四大创始人无一不是经验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施拉姆的推动下,研究重点聚焦于控制,以效果研究为主攻方向,实证方法成为主流,个体主义成为研究的核心框架。尽管后续的定量研究试图赋予其科学性,但在国内却流行起来,导致一些人盲目追随潮流。

这种转变使得众多研究者未能关注研究的核心问题,过分追求方法的流行趋势,却忽视了研究是否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结果使得研究偏离了实际。

科层制的不良影响

层级制度与抽象经验主义相融合,对传播学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层级制度负责提供资金支持,研究者则产出众多零散的研究成果,使得社会研究变得如同“命题作文”。在我国,传播学领域受到层级制度的侵蚀,学术研究变成了“挣工分”的活动,评判研究者的标准主要是文章和课题的数量以及级别。

在这种情境下,研究者们追求指标完成,却忽略了学术的热情与深入研究的精神,这导致学术研究的品质与创新性有所下降。

研究者的正确姿态

研究者在从事学术创作时,需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现实问题或现有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并力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可以有效抵御负面因素的干扰,确保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在当前的研究领域里,研究者理应保持初衷,不受外界干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比如,在遇到新技术时,应当先搞明白其本质,然后再进行研究,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潮流,急于推出研究成果。你认为目前传播学领域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欢迎点赞、分享并参与评论讨论!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