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恬博士研究:1980年代信息概念对新闻改革的影响与贡献
方晓恬博士研究:1980年代信息概念对新闻改革的影响与贡献
在1980年代,“信息”一词进入新闻领域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信息”构成了新闻的核心,并作为新闻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这一观点增强了新闻传播领域的科学性。以往的研究普遍认可“信息”在推动新闻形态变革和新闻学、传播学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您觉得1980年代信息踏入新闻领域的历史,对现在新闻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
“信息”引入的价值意义
在1980年代,“信息”一词进入新闻领域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表述方式,促使新闻业从以宣传为中心转向以新闻为核心,为新闻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正如张昆在2015年所指出的那样。一些学者提出,“信息”构成了新闻的核心,并作为新闻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这一观点增强了新闻传播领域的科学性。例如,姜红在2006年就曾提及这一看法。
研究既有倾向局限
以往的研究普遍认可“信息”在推动新闻形态变革和新闻学、传播学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但它们往往将“信息”与“新闻”的结合视为新闻行业的早期特征,却未注意到在1984年之前,“信息”在新闻领域已有不同的讨论形式。事实上,“信息”进入新闻领域并非直接融合,而是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重视经济信息潮流
《经济参考》杂志社于1984年发布了一篇名为《报纸应关注经济信息价值》的文章。文章强调,在我国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受到这一趋势的推动,新闻行业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学者们开始反思我国新闻业在图像和文字信息提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正如舒宗侨在1985年所指出的那样。
信息革命带来改变
信息革命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反映了社会观念的更新。这使得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更注重满足受众的兴趣和需求,逐步转变了新闻与宣传的理念。1985年,范东生提出,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信息传播背后的社会结构、阶层和阶级问题;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传播工具的阶级属性影响着传播信息的导向。
新闻科学化的探索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办的《新闻学论集》增设了“系统科学与新闻学专辑”。在这个专辑中,广泛探讨了“三论”与传播学的紧密联系,旨在通过这一尝试,推动新闻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此举体现了新闻界当时积极引入科学理论、促进新闻进步的探索精神。
信息概念的后续影响
一些学者把1992年看作是开启新阶段“信息”探索的标志。他们觉得,我国新闻业的重大进步,主要归功于“信息”一词的两次引入。首次在1980年代初期引入,使得媒体传播信息的核心作用得到了明确认可。也有人提出,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信息范式”虽然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吸引力,然而,那种去除了政治和宣传色彩的“纯粹信息”可能最终会与资本产生勾结。这一点,正如赵月枝在2011年所阐述的。
您觉得1980年代信息踏入新闻领域的历史,对现在新闻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