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如何重塑我们的交往方式
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如何重塑我们的交往方式
我们的过度悲观,常常是因为我们把在新的交往环境中所诞生的误解与隔阂当作交往本身看待,而实际上任何一种交往模式下都有误解与隔阂
在当今数字时代,媒体技术对人际互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一书中,南希·K·拜厄姆提出了一个批判性的思考模型。现在,我将为大家详细阐述。
对新技术的不同态度
有些人热衷于尝试新技术,认为数字媒体使得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沟通。举例来说,许多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手机,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的点滴。然而,还有一部分人对新技术保持距离,他们觉得这种数字化的交往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认为传统的交往方式更加真诚。有些人处于中间地带,既有所接触,又保持警惕。比如某些学者,尽管研究需要他们与数字媒体打交道,却总能保持清醒,深思熟虑其带来的影响。
网络身份带来的认知
在审阅稿件过程中,尽管有人仅与董晨宇老师有过一次邮件往来,却对他网络上的形象了如指掌。他多样的身份标签构成了“超个人传播”,使得对方在面对面交流前已对其有所了解。正如书中南希与瑞典乐手的互动,尽管基于网络形象的认识,却并未妨碍他们后续的专业合作。这说明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形象在跨越时空的交流中,能预先形成一定的认知优势。
身份转换中的适应情况
多数人并未像技术决定论者所担忧的那样,在从线上交流过渡到线下见面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网络沟通转向面对面交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这并不意味着因为事先有了网络印象,就会难以适应现实中的交往。由此可见,技术决定论者对新传播技术可能引发的焦虑,可能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忧。
技术决定论的思维定式
倾向于悲观的技术决定论,这种想法让人感到不安全。它觉得一旦新技术出现,旧的方法就会被完全淘汰,不认同新旧可以共存。有人认为,社交媒体兴起后,传统的信件和电话联系就会不复存在。然而,尽管现在人们常用微信交流,但在过年过节时,大家还是会给亲人打电话传递祝福,寄送贺卡表达情感,这说明新技术和旧方法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人对技术的“驯化”
数字技术并非只有利弊之分,它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影响,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影响和塑造它。以智能手表为例,最初它只具备查看时间和接收信息的功能,而现在它还能监测健康状态、操控智能家居等,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技术的改良与运用。正如书中所言,人类对技术有着“驯服”的倾向,使之服务于自身。
对数字交往的乐观态度
我们对那个无社交网络的“田园生活”想象只是想象。如今,社交网络广泛存在,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社交方式。例如,线上会议和在线教育已成为日常,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利用它们。南希在她的书中也表达了对人际交往的积极看法。
阅读完毕后,大家有何感想?现在的数字交流方式是否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若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点个赞,或者转发一下。